
本站消息,2014年12月12日,我所举办第326期《金融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系钟伟教授以《关注贫困:国际发展融资机制研究》为题做学术报告。钟伟教授的报告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发展融资机制:本质和国际动议;二是发展融资机制的组成及其问题;三是中国与发展融资:战略利益和主张。
钟伟教授指出,发展融资机制是指,为实现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和共同发展,以非纯粹市场交易方式动员并转移各类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发展资源的一种国际安排,其目的在于解决世界各国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市场机制缺陷、外部发展约束等原因所产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最终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发展融资机制是世界经济体制的内生要求,其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准)公共资源供给机制,其目的是弥补全球化进程中市场机制运行的内在缺陷以及实现国际收入再分配。发展融资主要通过官方发展援助(ODA),特别是双边ODA的方式提供,而双边ODA中主要通过捐赠方式进行,捐赠中主要通过技术合作方式实现。
目前,发展融资主要还存在一些缺陷,其主要包括:1.缺少代表性的全球政治经济论坛——能够涵盖各国政府部门、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并就各种政策问题进行磋商和合作;2.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决策机构在发展政策上缺少对等的“南北”代表权,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强有力的声音;3.单边发展融资本机制和多边发展融资机制之间、以及多边发展融资机制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合作。
钟伟教授认为,解决发展融资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有:1.扩大ODA规模;2.寻找新的融资来源,如全球性税收、慈善基金、全球债券和全球彩票以及国际金融创新等;3.提高发展资源动员机制的有效性。除了建立并完善以上途径外,完善发展资源保障机制也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保障援助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需要国内健康的制度基础作为保证。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双边国家,一方面需要提供充足的外部融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上提供帮助。当前的结果往往是资金的不断注入非但没有产生制度建设上的激励,反而增加了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援助资金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国内政策制度中的政治稳定性、治理水平、经济脆弱性等因素。
我所所长王国刚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来自所内外的40余人参加了本期《金融论坛》,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赵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