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金融研究所在线举办第398期《金融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我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林楠副研究员为主讲人,作了题为《供给侧结构性视角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研究》的学术报告。我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胡志浩研究员及我院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熊爱宗副研究员应邀作了点评发言。论坛由我所副所长胡滨主持,所内科研人员、金融系全体学生及在站博士后约70余人参加。
林楠的报告重点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该问题的研究背景;二是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三是本研究的相关政策内涵。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反映实体经济供给侧(经济增长、总供给AS)、实体经济需求侧(经济周期、总需求AD)、总需求的货币金融端的不同的人民币汇率与TFP组合下的三重均衡分析。以“经济增长”为“长期”动态分析切入点,将禀赋结构供求转化为总供给和总需求变化“中期”比较静态分析,通过“货币面”对特定禀赋结构下“实体经济面”相贯穿进行“短期”静态加总和流量存量转换,进一步对应于汇率动态所主要涉及的汇率体制演进、汇率弹性增强、汇率与相关变量构成的经济系统的动力机制分析。
在此分析框架下,均衡汇率不再单一是内外均衡条件下的一个汇率,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来看,是与经济结构动态变化相适应的汇率。一方面,在中国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当中,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不断积累,劳动在劳动人口年龄占比中的这个人口红利不断释放。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也逐步趋向均衡,这是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均衡趋向稳态的必然。另一方面,传统理论分析增长与汇率主要是巴-萨效应,但其解释不了中国为什么在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汇率贬值而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动态可能并不完全像巴萨效应,或者说中心-外围结构下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货币追赶过程,而是更强调将中国作为开放经济大国,很朴素的把汇率理解为是大国经济体在涉外过程中的一个自身信号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决定涉及国外因素,并不能简单归于国家的经济主权,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选择却是国家的经济主权,其应维护是的中国的国家利益。总之,大国开放经济金融运行,特别是汇率体制选择应与自身经济运行相适应。